返回列表
2025/10/29

专访莓小仙品牌总监兼MKT HEAD李小明:新品破局,80分决策的敏捷迭代 | 小标签创“新”增长

点击订阅最新资讯

订阅资讯

或 扫码获取资讯

Nint任拓小助手

栏目引言

消费者需求千变万化,如何透视关键需求?剥开流量的外壳,爆品内容如何组成?问题很多,不如把视野缩小,聚焦在最小单位的确定性——内容标签,它是内容营销的积木、流量分发的依据,更是洞察消费者需求的钥匙。

 

为理解内容标签的使用心得,任拓联合TopDigital打造的商业访谈栏目《小标签创“新”增长》,深入对话品牌营销一把手,记录他们如何在内容营销中应用标签科学,并将内容标签转化为真实增长动能。

在快消行业,“跨界”早已不是新鲜词。但如何从一个垂直品类,大胆闯入巨头林立、心智成熟的红海市场,还能站稳脚跟、讲出新故事?

 

前期的调研与思考尤为重要。

 

如何划定方向?如何挖掘高潜概念?如何排布产品卖点?怎样找到目标人群?以及,又应当如何高效验证以上信息,并及时校准纠偏?

 

本期「小标签创“新”增长」,TopDigital与超级莓果头部品牌莓小仙品牌总监兼MKT HEAD李小明、全域数字零售AI大数据公司Nint任拓项目团队展开对话,聊了聊跨界背后的思考、卖点的分层与纠偏、如何通过内容标签分析找到目标人群,并设计营销沟通策略等等。


莓小仙品牌总监兼MKT HEAD 李小明

莓小仙品牌总监兼MKT HEAD 李小明

从NFC果汁跨界到酸奶这个红海赛道并不简单,莓小仙与合作伙伴任拓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验:不再固守传统的品类分析路径,而是转身直面“人”的需求,通过数据洞察重新校准卖点与人群的优先级。这背后,是一场关于“快”与“慢”、“直觉”与“理性”的辩证法。

 

以下为访谈实录,有删减。


跨界灵感,来自用户餐桌

 

TopDigital:莓小仙作为一家「超级莓果」品牌,原本主打产品是NFC果汁,为什么会跨界做酸奶?决定拓展赛道的契机是什么?

 

李小明:一句话解释就是,用户把答案喂到了我们嘴边。

 

首先,产品灵感来自用户反馈,我们自己有一款原浆产品叫「每日莓果原浆」,含有五种超级莓果,蓝莓、草莓、树莓、黑莓,不老莓。尽管它是一款直饮装的产品,但我们在用户反馈中发现,很多人会把它拿来拌酸奶——“拌完酸甜适中,比市售莓果酸奶香”,我们就意识到——与其让用户多一步DIY,不如我们直接做完形填空。

 

而且,酸奶是营养补充场景里最友好的载体,又比果汁更日常、更高频,巨头虽然多,但「超级莓果」四个字还没有人真正打透。

 

不过坦白来讲,我们在酸奶赛道缺乏心智,差异化优势在于「超级莓果」的产业积累。

 

五年前我们还没注册品牌,就先跟江苏农科院合作去养土:一万亩地,先养土三年,把农残、重金属降下来,再种蓝莓、黑莓、树莓,全程人工采摘,四小时锁鲜到工厂,你可以理解为快消品慢做」,先把基本功打扎实

 

此外,此次新品,我们和蒙牛NOPA营养科学研究院院合作,获得了国家级的低GI认证,是目前市面上首款低GI权威认证的黑莓蓝莓风味酸奶(常温),这也是差异化卖点之一。


首款低GI权威认证的黑莓蓝莓风味酸奶


先给钩子,再上梯子

 

TopDigital:项目立项时,你们假设的第一卖点是什么?

 

李小明:主打是控糖,具体来说,我们内部初步做了一些调研,把卖点拆成三层:

 

第一层:国内首款低GI黑莓蓝莓风味酸奶;

第二层:一瓶约等于14.8颗黑莓蓝莓和树莓的混合莓果;

第三层:纯净配方、便携。

 

对应人群也拆三层,第一层种子用户是控糖人群,第二层是精致妈妈和都市白领,第三层是家里有6个月以上宝宝的家庭用户。

 

本来我们初步假设的逻辑很顺,用三个层级的卖点,去一一匹配3种不同偏好与痛点的种子用户。但后来得益于与任拓的合作,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意外发现。

 

TopDigital:具体是指什么呢?

 

李小明:主要是卖点层级的梳理。我们原本第一层级是想要主打低GI莓果酸奶,但任拓帮我们跑了一轮数据分析之后发现。低GI酸奶这个品类不论是在内容电商还是货架电商,声量和规模都还比较小,用户的市场化教育还不成熟,如果死磕,转化也非常有限,相当于在死胡同里蹦迪了。

《莓小仙新品消费者洞察报告》

《莓小仙新品消费者洞察报告》by任拓

所以这个发现,算是某种程度上推翻了我们的假设,于是我们把第二层级的卖点——莓果的高营养价值拉到了第一层,也顺应把种子人群的优先级做了相应的调整:第一个圈子打“精致妈妈+都市白领”人群;第二个圈扩到「抗糖抗氧」诉求更泛的健康派和糖友群体;第三个圈子才轮到亲子家庭。

 

TopDigital:实操要具体怎样框定人群,有什么计划吗?

 

李小明:我觉得像任拓这类大数据公司的优势就在于,它可以用数据分析和AI帮你把人群拉得颗粒度更细、更精准。

 

比方说我们第一优先级的人群——不论是精致妈妈还是都市白领,说白了都是目前品牌们兵家必争之地。如果只是泛泛去打,很难有预期成效。所以我们就结合数据洞察,做了一些细分的附加画像。比如,我们不是只锚定精致妈妈这些泛标签,而是要去找那些有日常吃轻食习惯的人群,从而避免一些无意义的纯流量竞争。

 

TopDigital:找对人之后,接下来就是看怎么和这些人沟通了,这方面你们的策略是怎样的?

 

李小明:一方面,我们在营销沟通上的策略,跟产品卖点分层相关,但又有些不同。

拿第一层卖点——莓果的营养价值来说,如果你只是单纯讲多重莓果的营养价值,比较空泛且没有吸引力,需要一个具体的「钩子」。


我们在任拓的报告里面发现,莓果酸奶这个品类里,提及率最高的几个水果,第一名是草莓,第二名就是蓝莓。而且,相比于其他莓果,大家对蓝莓护眼的功效、营养价值、蓝莓中的营养成分花青素等等已经有了成熟的认知,你不需要花太多额外的教育成本去沟通。

 

所以我们第一层的营销沟通,打算从蓝莓这个具体的卖点开始讲起。

 

另一方面,我们还是会围绕前面说的关于低GI的颠覆来做。我们以前认为,需要在内容标签里强化低GI这个卖点,但是后来通过任拓的报告发现,基本上低GI这个词的样本量不多,提及率也不高,反而是另外3个标签的提及率很高,比如零蔗糖、无糖等等这样一些关于糖的具象描述。所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——没必要一上来就以低GI为核心标签做延展,而是更多围绕用户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,从「控糖」为出发点,逐步加深内容深度,再延伸到低GI带来的好处,以及跟常规非低GI酸奶的差别。

 

一句话总结,就是“先给钩子,再上梯子”。 


品类拓展,「虚实结合」

 

TopDigital:除了酸奶,超级莓果还能怎样延展呢,你们未来有哪些拓品的思路?

 

李小明:我们其实希望借这一次的尝试,探索一套更高效的新品开发模式,我暂且把它定义为「虚实结合」,一方面是通过走访终端市场来发现新品研发的方向,这是「实」的部分,偏纵向往深了挖;另一方面是与任拓这类有AI和大数据能力的公司,通过快速高效数据扫描,探索新品开发灵感,这是「虚」的部分,横向往广度上找值得深挖的机会点,二者结合就构成了新品开发的最终象限,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新品概念。

 

TopDigital: 想替行业问一下这其中任拓的工作方法是怎样的?「高效数据扫描」,具体是指什么?

任拓:面对莓小仙这一次的课题,我们内部也做了思路上的调整。基于「标签科学」这套方法论,我们之前更多是基于本品类的内容分析,通过人设、痛点、卖点、场景标签(以下简称“人痛卖场”)帮品牌找到一些沟通方向。但是基于莓小仙的课题,我们重点聚焦在【人群画像】和【用户需求】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下探。

 

首先,通过数据调查,将分析范围锁定在「莓果酸奶」和「控糖酸奶」这两大核心市场,并用“人痛卖场”标签,对范围内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。

 

内容细化到标签维度后,分别对【人设】【场景】标签,以及【痛点】和【卖点】标签进行交叉分析,最终锚定目标人群画像以及对应的核心需求。

 

例如白领人群更注重体重管理、轻体轻食,对0糖高度敏感;而精致妈妈,虽然也有控糖需求,但更看重产品的口味。

 

基于这些发现,再结合产品本身的核心优势,就能帮助我们比较清晰地找到营销沟通方向了。

 

TopDigital: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,如何拓品、如何发展新的增长曲线,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,关于如何结合大数据分析做品类拓展,任拓这边有什么方法论和思路分享吗?

 

任拓:我们最近也在做这个课题,可以先分享两种分析链路。

 

1、销售数据发现先机,社媒指标验证需求。通过销额、同比/环比,增长绝对值等关键数据,去看市场上哪些概念是值得关注的,这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。再通过内容笔记,购后评论辅助进行需求分层,找到消费者的魅力/期望型需求,从而发现增长机会。

 

2社媒发现高热概念,销售数据锁定真需求。通过进攻目标品类的消费者需求分析,挖掘消费者高关注需求点,然后再从销售的维度去反向验证,排除伪需求。通过社媒数据与电商销售数据的综合交叉分析,我们大概率就能知道这个市场是不是值得进入的。

 

TopDigial:您给自己这次“跨界”打几分?

 

李小明:先打80吧,剩那20分留给用户,上市后听他们的反馈,我们再改(笑)。


商业世界里,没有100分的决策。当你把数据调研100%都做完的话,会发现原本框定的市场机会早被人抢占先机了。


而且在我们这个快消行业,它真的很需要拼一个字——「快」。

 

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跟时间赛跑的前提下,做出一个80分的决策,然后再边做边纠偏。


结语


从一包超级莓果果浆,到一杯富含14.8颗超级莓果的酸奶,莓小仙的跨界,并非简单的品类延伸,而是一场围绕用户需求展开的“精准实验”。未来,他们还将继续围绕“超级莓果+”探索更多可能性——无论是冻干形态、蛋白棒,还是低温酸奶的升级,背后都指同一个方向:用数据驱动洞察,用产品回应需求,用速度应对变化。

 

正如李小明所说,“不要执着于100分的决策,先做到80分再小步快跑迭代补齐那20分。”在快消这个永远在奔跑的赛道,或许真正的竞争力,不在于一次做对,而在于边跑边修正的勇气


后记


TopDigital 主编 Sophia

采访中,李小明提到,快消行业就是讲究一个“快”字。决策要快,上市要快,纠偏也要快。但有趣的是,支撑这种“快”的,却是品牌在产地、种植、研发上的“慢”。这种“快与慢”的辩证,或许正是当下许多新消费品牌值得思考的命题。


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点是:他们并不执着于“教育用户”,而是选择“为用户翻译”。 比如不提难懂的低GI,而是直接说“一瓶等于14.8颗莓果”;不用超级莓果的抽象概念,而是从蓝莓这个认知度最高的品类切入。这种“先给钩子,再上梯子”的沟通策略,在信息过载的今天,显得尤为务实。


跨界不难,难的是跨得准、跨得稳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,最大的成本往往不是试错,而是固执己见。这一次的共创案例中,我们看到了一种更灵活的新品方法论:大胆假设,用数据验证,并敏捷修正,是一枚值得参考的样本。


采访 | Sophia

撰稿 | 常韵

编辑 | Sophia

(本文转载自:TopDigital)



相关推荐

您的姓名
必填项
手机号
+86
  • 中国
  • 日本
公司
主营行业
  • 服饰鞋包
  • 3C数码
  • 家装家饰
  • 母婴
  • 食品/保健
  • 美容护理
  • 家居用品
  • 运动/户外
  • 汽车/配件
  • 生活服务
  • 珠宝/首饰
  • 书籍音像
  • 游戏/话费
  • 兴趣/收藏
  • 药品
  • 广告营销
  • 金融机构
  • 政府机构
  • 零售综合
  • 经销商/TP
  • 其他行业
公司品牌
部门
  • 电商部
  • 产品部
  • 数据部
  • 市场/品牌部
  • 战略部
  • 渠道部
  • IT部
  • 数字化部
  • 销售部
  • 采购部
  • 运营部
  • 海外事业部
  • CMI研究洞察部
  • 其他
您的需求
  • 货架/内容电商数据
  • 电商评价分析
  • 本地生活/外卖数据
  • 日本电商数据
  • 东南亚电商数据
  • 渠道管理
  • 内容表现分析
  • 定制化服务
  • 报告下载
  • 资讯订阅
免费申请体验

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条款服务条款

请勾选协议

我们的顾问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暂不向个人提供演示或试用,敬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