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全域”一词在过去两年被营销圈反复提及,全域数字零售究竟指向“全渠道”还是“全平台”?它对中国消费市场意味着什么?任拓邀请到了一财商学院院长黄磊以一个小时的课程,为品牌与商家解读“全域”的四个维度、八个关键词,让品牌和商家真正能把“全域”变成增长引擎。
从空间维度看,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构成了全域数字零售的基础网络。线上以消费者为核心,依托技术演进与丰富供给,构建出数字化时空场景,试图实现消费者全空间覆盖,却也因场景的碎片化存在边界;线下在后疫情时代展现出对线上的反扑,成为消费者情绪价值的承载地,是内容创作的源头与圈层共鸣的场域。情绪、内容与圈层的融合,成为市场供大于求时的破局密钥。当品牌布局线下营销时,需像借势“运动大年”那样,通过情绪价值和参与感,让消费者主动创作内容,实现品牌与用户的深度互动,这正是全域数字零售中空间协作的主动体现。
渠道维度上,内容与货架构成全域渠道体系。内容依托短直联动激发消费者兴趣,挖掘潜在需求并加速消费决策转化,但其不确定性也对商业运营形成挑战;货架则延续古典电商的优势,构建起确定性、标准化、可控且可预期的运营体系。品牌需根据自身业务特性,平衡内容的灵动与货架的稳定,在激发消费者兴趣与保障交易效率间找到适配节奏。
货品维度中,种草与成交诠释着全域货品逻辑。种草通过真实体验和实用攻略构建消费者的信任,以反漏斗模型打造独特成交链路,靠高效KOL牵引,是慢工细作却能长效影响消费者的过程;成交则聚焦即时性与价格优势,追求在“多好”之外,提升“快省”的成交效率。品牌要明晰自身货品在种草与成交环节的侧重,有的放矢地打造产品故事与交易场景,推动全域数字零售的良性循环。
用户维度里,公域与私域勾勒出全域用户画像。公域聚焦公海拉新获客与留资转化,本质是在平台流量二次分配中追求ROI,基于用户画像制定投放策略;私域则致力于将用户资产回归品牌,通过私域运营提升服务体验、推动研发迭代、挖掘内容共创,实现用户主动裂变。品牌需识别不同用户群体在公域与私域的价值,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。
全域运营框架并非要求品牌对全渠道、全环节平均用力,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工具。品牌需依据自身需求,在四大维度、八项布局中进行优先级规划。无论是聚焦线上场景内容运营,还是发挥线下优势的私域运营,只要基于该框架分析消费趋势,就能在全域数字零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路径,使营销策略更贴合市场需求,实现可持续增长。